先說 我以前國文考道家老莊考得很爛
即使現在, 易理功力也滿淺薄
其實秦漢前(應該說造紙術普遍應用前)文言文思考跟其後的思考不太一樣
一字多義這點反而跟英文相近
紙張發明前的文言文尤其如此
很多地方甚至隱含著碎形的自我相似性
有意無意地呈現一句多義的情況 (甚至如模糊邏輯般使句模糊)
而現代人常把多元思考掛在嘴邊blah-blah
骨子裡其實思考簡單 (欲望倒很複雜, 跟思考維度呈反比)
所以才會以為其中一定有個標準解
關於裡面的數理部份可能讀文科的會不以為然
類似元代的朱世傑, 元代又沒電腦但大學(甚或研所)電腦數學內容中仍能看得到朱 <註0>
整體而言, 兩三千年前百家爭鳴的平均數理能力真的比獨尊儒術後的高很多(今本應亦是在此前完成),
前者像是現在的大學, 什麼都有, 後者較像文史學院(元代較像有商學院的軍校, 故有朱世傑出現)
雖然道德經與郭店楚簡老子不見得一致
不少人視它為偽經
然家父與己看法是漢初勤學道家的天才大師(or大師群)集所學老子之大成
因其所學道家師承一脈之前人研讀過春秋戰國的老子
故在焚書坑儒過後所作的道德經仍能與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簡近似(不僅內容, 用語神韻亦相近)
再強調! 其中譯註等或許有誤, 只是自己看法, 僅供參考
當中有I. II.等 表為不同觀點, 且尚有其他觀點限於自身能力而未盡列出
知道不見得能作到
幼稚園就知道不要亂丟垃圾
但我小時也作不到
道德經reviewed多遍
己仍是那 卡在地球的某位察察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德經 董版校註 v2.01
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自 2016> 道-若可被言語道盡,那就不是恆常之道了
名-若可對其命名,那就不是恆常之名了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自> 斷句一般採此,佐證(郭店楚簡): 道隱無名...道恒無名...
<自 2016> 宇宙天地始於 無名; 萬物之母為 有名
(文同上但不同斷句法)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自 2016> 天地之始 為 無; 萬物之母 為 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 '故'字有無 因版本而異;不排除'欲'在逗號前(此刻意呈多元斷句?)
<自> 徼: 邊界, 應可譯成 界限, 極限 等
<自 2016> I. 以'無'之常性觀宇宙之奧妙; 以'有'之常性觀萬物之極限
II. 以"無欲"常性觀宇宙之奧妙; 以"有欲"常性觀萬物之極限
III. 以"無常"觀宇宙之奧妙變化; 以"恆常"觀時間與空間的界限
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自> 指'無'與'有'同出而異名
<自> 實例:電洞 與 電子; 普例(抽象):陰陽 相對anything 而 無有 可視為 陰陽 的一種
<自 2016> '有''無'二者, 出自相同的來源, 而其名卻相異, 此相同來源我們稱之為'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自> 玄之又玄:I. chaos的碎形(自我相似性) II. (無限維)多元最小有限體
<自 2016> '無有之玄'當中又呈'無有之玄' 這是萬事萬物奧妙的關鍵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自 2016> 因天下都知要喜歡才去喜歡 那或將成你內心討厭的事物
因天下都知要行善而去行善 那就不是發自內心的良善
故 有無之相生 難易之相成 長短之相形 <自 2016> 因此 有無相生 易中成難而難中成易 互相比較外形而有長短
高下之相傾 音聲之相和 前後之相隨 <自 2016> 因互相超越而分出高下
音波互相疊加而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
因相互追隨而分出前後
是以 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不居 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自 2016> 因此聖人處事不刻意作為 教化不以言(而以行等)
作育萬物而不辭辛勞 生養萬物而不占有
治理時不濫權 功成不居 因其不居功 所以其功不消褪
<自>不去: 指其功不去 (不居功而功不褪)
不尚賢 使民不爭 <自 2016> 不推崇賢能之人 使民不競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自 2016> 不貴重難得的貨物 使民不為盜賊 (因無盜取的動機)
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自 2016> 不展現 原欲方面渴求之事物, 使得民心不亂
<自> 由前的 不尚; 不貴; 此"不見"應可同時作"不現" 解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自> 弱其志 指 弱化人民的強求意念;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自> 知 是指 知"尚賢, 貴難得之貨, 見可欲"
<自 2016> 因此聖人的治理 使民虛心 使民吃飽 使民不強求 強健人民體魄
平時使民不知尚賢為何, 不知貴貨為何, 不見可欲
讓知道這些為何的人無從誘民而不敢作為 (e.g.不敢起兵據地稱王)
為無為 則無不治矣 <自 2016> 若執政時不刻意作為 那麼沒有什麼不可治理的
道 沖而用之或不盈 <自 2016> 道 以虛空為用 而 永不盈滿
淵兮 似萬物之宗 <自 2016> 道 如 萬物之淵源 <自> 淵 指 萬物之源(類似 柏拉圖所指的 理型)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自 2016> (此萬物淵源)使銳挫 使紛解 使光疊和 使塵同在
湛兮 似或存 <自 2016> 道 如 深水之景物-似有似無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自 2016> (此如深水景物般的似有似無)它先於宇宙表象("色相") 但我不知道它的來源為何
<自> "象帝"可指 "色相"(i.e.宇宙表象) ; 而 似或存 之湛, 先於"色相", 但後於"誰"
<自> "誰" 可類比現在的暗物質或暗能量, 因對暗物暗能幾乎完全未知, 故通稱"暗" (空間)
而對 此'淵'此'湛'從何而來 完全未知, 故將此來源稱為"誰" (時間)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自 2016> 宇宙不是以仁為原理來運行 而萬物如家犬般於天地中生存
聖人同樣不是以仁為原理來治理 亦當百姓如家犬般照顧
<自> "聖人不人"亦說得通 此另暗喻 聖人不屑 人之道(i.e.後述的 損不足以奉有餘)
芻狗 相當於 家犬 - 古時家犬多用來看門等,吃多的家犬會少給食物,吃少的家犬會多給食物
因此古時對家犬的照顧方式, 亦類似後述 天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
與今時當寵物給家犬滿滿寵愛不太一樣(今易溺愛 => 易奉有餘 => 易肥胖)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自 2016> 天地之間 難道就像 冶煉用的鼓風送風器具嗎? (i.e.氣) <自> 橐-鼓風器; 籥-送風管
虛而不居 動而愈出 <自 2016> 無實體且沒有定點 愈動似乎出來的愈多 (e.g. 風, 甚或空間)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自 2016> 一多說就會發現難以用現在的數理解釋 不如持平看待
(<自> i.e. 保持開放心靈看待自然界)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自 2016> 玄妙之根由 永恆不滅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自 2016> 因有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以才有天地(宇宙)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自 2016> 無有之玄 綿綿無盡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自> 人為自生(人母生人子); 而 不自生 意指 (有無)相生
<自 2016> 宇宙之所以能天長地久 是因其原理為(有無)相生 故能長久存在
是以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自 2016> 聖人之道同上'玄'理, 將自身重要性置於眾人之後故能捨身而先, 其捨身反而成就永恆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自 2016> 聖人不是不愛惜自己, 愛惜自己 仍能捨身, 故成聖人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自 2016> 向善要如同水般 水擅長利於萬物卻又不與萬物相爭
亦擅長處於眾人所惡之境 因此幾近於道
<自> 上論 '善'的本質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自 2016> 所以人應 I.居於良善環境 II.站在良善立場
心應懷善因 人我相與應有良善仁德
言語應講信用(含善意) 行政上應持善治理
行事上應善盡能力 行動上應善用時間(or時機)
夫唯不爭 故無尤 <自 2016> 因為不爭 故無怨尤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自 2016> I.一直持續著增長, 不如止所當止 II.一直保持著滿滿的狀態, 不如止所當止
揣而銳之 不可常保 <自 2016> 捶擊而成的銳利 不能夠長久保持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自 2016> 金玉滿堂貴富榮華 沒有誰能永遠守住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自 2016> 因富貴而驕縱 I.自會於此生因果留下相關的罪責 II.易遭憎恨或災殃
功成名遂 身退 天之道載 <自 2016> 功成名就後而能身退, 才是天道呀
<自> I. 載 為自斷於此句 己覺應同'哉'
II. 亦或最後四字可為"天之載道"或譯為"上天承載之道"(仍可簡譯為天道)
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自 2016> 全心全意守道時 能夠不分心嗎
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 <自 2016> 將自身調息趨於致柔 能如嬰兒般的柔靜嗎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自 2016> (雜念)滌除後以'玄'觀宇宙天地, 自問能持續保有內心的清澈嗎
愛民治國 能無為乎 <自 2016> 治國能以愛民之心而不刻意作為嗎
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 <自 2016> 到達頂峰後, 仍能於眾間不稱雄嗎
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 <自 2016> 對道 天 地 人 通曉明白後 是否仍能持身不去知曉"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呢
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自 2016> 生萬物 養萬物 生而不擁有 作為而不憑恃
使其生長而不主宰 這就是所謂的玄德
三十幅 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自 2016> 三十根車幅 共用一輪心 當輪心為空心時 才能拿來作為交通使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自 2016> 將陶土置入模型內來作陶器 當陶內空無時 才能拿來作為器皿使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自 2016> 鑿門窗來造房間 當其內空無 才能拿來作為屋室之用
故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自 2016> 因此 我們以'有'來達到利益(或衡量利害) 以'無'來達到功用
<自> e.g. '玄'之一例: '有'呈'利', '無'呈'用'
<自> 下行採昔日授課老師觀點, '爽'作'差'解, '口爽'指 味覺變得遲頓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自 2016> 五色令人目眩神迷 五音令人聽力漸差 酸甜苦辣鹹讓人味覺變遲頓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自 2016> 田獵馳騁讓人心狂野 難得之貨 易讓人起貪念而品性有損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自 2016> 因此聖人重生養而不重色界表象 所以能夠不為外在色界所眩惑而取當下
<自> maybe: 為腹不為目 或有隱意指 重'用' 不重'利'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中的 用 利)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自 2016> 寵辱若驚-無論受寵還是受辱都易使人心驚
<自 2016> 貴大患若身-無論好運還是惡運 雖然都來自外在環境 但對當事人而言往往覺得它們是身體的一部份
何謂寵辱若驚 <自 2016> 為何說是"寵辱若驚"呢?
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自 2016> 受寵須由上示下 得寵心驚 失寵亦心驚 所以說"寵辱若驚"
何為貴大患若身 <自 2016> 為何說是"貴大患若身"呢?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自 2016> 因為我們有身體作為自我與外在的媒介 所以才會大患臨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自 2016> 若我們能作到不將外界波動藉由身體影響自我的本質 哪會有什麼大患若身呢
故 貴以身為天下者 可以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者 可以託天下 <自> 以身為天下-將天下視為己身 e.g.人飢己飢
<自 2016> 因此 將天下萬物視為己身般看重的人 我們可將天下寄託給他
將天下萬物視為己身般愛護的人 我們可將天下託付給他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博之不得名曰微 <自> 此似有意使其能呈 多元斷句
<自 2016> 夷-視之不見; 希-聽之不聞; 微-用最廣博的見識對其探究仍無法得知其為何
此三者 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自 2016> I.夷 希 微 此三者 無法個別細密地探究 故將此三者混而為一來探討
II.夷 希 微 三者 不可查分之性處(couple耦合),會因而產生"混一"(混沌)
<自> i.e. '夷' '希' '微' 混一, 所以稍後的'微'應是指此"混一"(chaos)
觀點II.的 不可致詰 應可解為 性質上不可查分的地方 (couple, 耦合)
自然界各系統couple多時加上Active Feedback(正向回饋)易發生chaos的蝴蝶效應
自然界的蝴蝶效應如颱風生成
電子電路裡放大器,應可算是人為上的蝴蝶效應
同理,後文"大音希聲"的II解(聲下波),也很容易發生蝴蝶效應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自> 不可名 應與 天地之始(無名) 其間的原理相同或相似
<自 2016> 此混一不光明亦不完全黑暗 從天地之始就綿綿不絕 其又再回到空無一物的狀態
<自> 此似有隱喻chaos無善無惡,數理上的自然多是如此; 亦似有隱喻緣起緣滅與chaos間的關連
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恍惚 <自 2016> 其形狀並無固定形態 其表象亦非具體實物 我們稱其為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自 2016> I. 迎面而看卻不見它的前頭 隨後而看亦不見它的結尾
II. 往前看卻不見它開始於何處 往後看亦不見它結束於何處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自> 道紀 - 以道來找出事物的頭緒 (i.e.以道找事物之原由或道理)
<自 2016> "掌握自古即存之道 以駕馭現今萬物之理 亦能得知過去是怎麼開始的" 這就是所謂的 道紀
<自> 道紀 雖是作者探究宇宙萬物古往今來的哲學方法, 但與今日(物理)的科學方法亦不相違背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自> '微' '玄' 兩皆為名詞, 同前所述之'微' '玄'
善為士者 - 擅長為士之人, 底下自簡稱 善士
相當於現代知識份子裡面少有的智者
<自 2016> I. 此恍惚的"混一"其微奧妙又能貫穿有無之玄, 讓 古代善士 無法識其深度
II. 能觀微之妙且通達有無之玄 的 古代善士, 仍不識此恍惚"混一"之深
III. 能觀微之妙且通達有無之玄 的 古代善士, 仍不識此深道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自 2016> I.指深不可測之善士, 強敵為之動容 (因後有"常容", 故己傾向採觀點II.或III.)
II. 因對此恍惚的"混一"(混沌)不可識, 故勉強於此對其描述
III. 因對此恍惚的"混一"(混沌)不可識, 故勉強把它當作'容'(相)
<自> 易經中的六十四掛,應可視為 觀點II. 強為之容 的實例
觀點III. '容' 或指 心經所謂的'空相' ... 然應沒那麼空, 似介於'相'與'空相'之間
豫若冬涉川 猶若畏四鄰 <自 2016> 順性而動時能如在嚴冬涉江河大川; 遲疑無定向時就像對周遭提防小心翼翼
<自> 豫: 此處'豫'的意義應與六十四卦中'豫'之卦象(剛健部份)相近; 猶: I.遲疑 II.規劃
儼若客 渙若冰將釋 <自 2016> 如客般矜莊; 渙散時如溶冰般迅速
敦兮 其若樸 曠兮 其若谷 混兮 其若濁 <自> i.e. 敦兮若樸; 曠兮若谷; 混兮若濁
<自 2016> (本質)如樸實般敦厚 如幽谷般空曠 似無法看清般地混在一起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自> 光此句版本即甚多...此句可堪為"恍惚"的碎形(fractal)
I. 以...之... <=> 以...直至...
II. 以靜之徐清-孰能濁之; 以久動之徐生- 孰能安之
<自 2016> I. 還有什麼會像 恍惚的"混一" 那樣 能以靜來混合直至漸漸地清淡 能以久動來安穩使其緩緩地生養
II. (這樣的善士)能以靜清心 故無人能濁其心志; 能以久動來緩緩生養 故無須假外而安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弊不新成 <自> 弊-久陳; i.e. 持道而不盈, 故能久陳而不另新生成
<自 2016> 持此道但卻不強求完美 因不完滿 故能久陳而不另新生成
<自> 此道: I.恍惚"混一" 之道 II.善士修身之道 (明己不完美, 故三省吾身)
<自> 其實文中不少地方為何會有I. II.等多種解釋, 我想是作者刻意如此來表現 上述之恍惚
當作者在解釋'色'上的"恍惚"的同時, 或欲呈現'想''行''識'上的"恍惚"給讀者
(e.g.達利的畫作亦有類似呈現)
(e.g.國小國中的標點符號例-天留我不留 算是在是否間恍惚的小趣味)
(e.g.物理上的"恍惚"例 - 光是波亦是粒子; 物質亦是波 etc.) <註X>
至於"孰能...徐生"為什麼那麼多版本或非作者刻意使然, 或許只是"恍惚"於混沌時空下的自然展現
致虛極 守靜篤 <自 2016> I.致極虛 守篤靜 II.致太虛無極 守心靜篤直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自 2016> 萬物與道共同運作; 吾以道 觀萬物循環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自> 萬物循環: 歸根->沈寂->重回生機 (常容)
<自 2016> 芸芸眾生 各自歸根循環 歸根沈寂即會重回生機 這就是常容 知常容即為明慧
不知常 妄作 凶 <自 2016> 若不知常容而妄加作為 則會導致凶災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自 2016> 知常容->公正->知王德->知天->得道->可長可久 <註K>
沒身不殆 <自 2016> 如此(知天得道)即使身處險境亦能解除危機
太上 下知 有之 <自 2016> 居上位者, 首重 瞭解百姓, 使百姓溫飽
其次 親之 譽之 <自 2016> I. 其次 是使人民相親相愛 有榮譽感
II. 作不到 瞭解百姓, 使百姓溫飽 的領導者;只能走親民或提升百姓榮譽感
其次 畏之 侮之 <自 2016> I. 最後 是要告訴民眾: 犯法是會受到 坐牢等讓人害怕 或 公開犯刑等令其羞愧 的刑罰
II. 三流的領導者, 是使民恐懼或使人民感到屈侮
信不足 有不信 <自 2016> (領導者)誠信不足會讓人(對領導者)產生不信任感
猶其貴言 <自 2016> 因此(領導者)發言 尤其重要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 2016> 當 功達事成, 百姓皆認為這是自然而然成就的
大道廢 有仁義 智慧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 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自> 此行同上'玄'所述的相生之理
<自> 雖 郭店楚簡: 大道廢,安有仁義... 然己採今本的"大道廢 有仁義"
<自> 此處的智慧應較偏向Intelligence(即 A.I.的那個I), 而非wisdom(哲理上的)
<自 2016> 當大道不張的世道 仁義就突顯了; 當社會過度注重智能時 一堆大騙子就出現了
當家族六親不和時 孝慈就突顯了; 當國家昏亂 忠臣就突顯了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自> 指"大道不廢"情況
<自 2016> 一個不強調聖明與智能的社會 人民(自強)會創造百倍於今的益處 (or那對人民有百倍的好處)
I. 當(大道張顯時)人們不會感到仁義的存在 那時人民自然能回到孝慈(本性)
II. 一個不強調(仁-人)干係與義氣的社會 人民易重拾天性中原有的孝順與慈愛
當天下不再有人追求巧門捷徑 不再自私自利 那麼世上就不會有盜賊了
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 <自 2016> 即使有"民利百倍 民復孝慈 盜賊無有"三者後仍不夠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絕學無憂 <自 2016> 尚須有所歸屬, 重回樸素, 減少私心與欲望 I. 此為無憂絕學
II. (絕學 應是指)不學知"尚賢, 貴難得之貨, 見可欲", 故可無憂
唯之於阿 相去幾何 <自 2016> 唯(應答語助詞)與阿(呵,責怒語助詞) 相去有多大? (或暗喻:主客 常常瞬間易位)
善之於惡 相去若何 <自 2016> 善與惡 相去有多大? (或暗喻 善惡一念間)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 <自 2016> 未秧而荒, 才的確可怕, 不可不畏 (此處'央'同'秧')
<自> 荒兮 其未央哉 -此處未秧而荒,其意不限指身外田地,亦隱指內心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自 2016> 和樂的人們, 如享天子社稷, 如登春臺遊樂
我獨泊兮 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 若無所歸 <自 2016> 我獨自飄泊 如嬰兒般無所往 若乘風般無所歸途
眾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純純兮 <自 2016> 眾人心滿滿, 獨我心空如憨兒般純粹
俗人昭昭 我獨若昏 <自 2016> I.俗人如日顯 獨我如昏隱 II.俗人心明分物我 獨我心昏如混沌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忽若晦 寂兮 若無所止 <自 2016> 俗人精明計較 獨我心靜; 忽隱而沈寂, 似無所終 (maybe入定)
眾人皆有以 我獨頑以 <自> I.此句或可為: 眾人皆以有 我獨以頑 II.'以': 或通'已'or'矣'
<自 2016> 眾人皆有知,獨我無知 (不知"尚賢...見可欲")
鄙我獨異於人 而貴求食於母 <自 2016> I. 眾人鄙我獨異於他人 而我貴己生活在道中
II. 眾人鄙我獨異於他人 而我以探究事物始因而自豪
<自> I. '母'='天下母'='道', 注意'天下母'(道) 異於 '萬物之母'(有, 有名); '天下母'其後文將會述及
II. '母'='因' ('子'='果') , 求食於母或亦可解為 探究事物始因 (i.e.道紀)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自 2016> 己以為此處'孔'相當於'通' 此行意為: 只有從道, 才能通達"德容"(德之真意)
道之為物 唯恍唯惚 <自 2016> 道 呈 恍惚狀態
惚兮恍 其中有象 恍兮惚 其中有物 杳兮冥 其中有精 <自 2016> 恍惚中有影像(或mapping); 恍惚中有物; 深幽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 2016> 此精甚為真切, 其間真實不疑(or 精中有信息 e.g.DNA, 量子態, 信息場...等)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 <自 2016> 自古至今, 其名(萬物之母or精中信之源or此二者實相同)一直都在眾生間經歷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 以此 <自 2016> 我就是以此來瞭解眾生的本質 <註T>
曲則全 枉則直 洼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自 2016> 能曲才可圓滿(有曲線才可成圓); 有彎才能伸直; 有窪才能填滿
有舊才能佈新; 少時易得, 多時則易迷亂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自 2016> 因此聖人守道來對待萬事萬物
不自見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長 <自> 矜 - 憐憫
<自 2016> 不將自身與外界比較, 因此反能更看清楚世事; 不自以為是, 因此反而更易顯揚
不誇耀自己, 因此反更容易成功; 不自憐, 故能成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 2016> 因其不爭 所以天下沒有什麼能夠與其相爭
故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自 2016> 故一般所說的 曲則全 並非虛言
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 <自 2016> I. (聖人)欲事圓滿的誠意使人事物歸向於他,自然如此
II. 心誠才能回歸自然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自 2016> 風不會一直飄不停 雨不會一直下不停 天地間就是會這樣地變動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自 2016> 就連天地都無法恆久不變 更何況是人呢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自> (物以類聚)
<自 2016> 因此 於道下參與從事的人們 有道之人同聚於道中 有德之人同聚於德中 道德喪失的人們亦同聚在道德之外
同於道者 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得之 <自> (此亦為物以類聚的自然心性狀態)
<自 2016> 與道同在 亦會得道; 與德同在 亦能有德; 當與道德喪失的人同樣的心性, 亦會喪失道德了
信不足 有不信 <自 2016> 誠信不足, 就產生懷疑了
跂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 2016> 墊腳而高 難站立;橫跨反難行走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自 2016> 愈愛將自身與外界比較, 愈難看清楚世事; 愈自以為是, 自己愈難彰顯
誇耀自己對內對外皆無幫助(or愈愛誇耀自己, 愈難成功); 自憐的人難以成長
其於道也 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自 2016> 就道而言, 每天食物隨意浪費且行事多餘的人, 易遭嫌惡, 所以有道者不會這樣作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自 2016> 混沌般形成something 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自 2016> 寂寥獨立而不改本質 周行不停
可以為天下母 <自 2016> 可以視其為宇宙的根源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自 2016> 我們不知應該用何名(I.來定位 II.來表示它的本質), 故將其 表字為'道'
又將其 強名為'大' 強名為'逝' 強名為'遠' 強名為'反' (i.e. 道有 大 逝 遠 反 等性質)
故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自> ('王'以現代角度來看就是"有權力的人") <註W>
<自 2016> 因此 道影響人事物甚巨 天影響人事物甚巨 地影響人事物甚巨 王亦影響人事物甚巨
我們生活的領域中此四大影響人事物甚巨 而王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 2016> 人效法地 地效法天 天效法道 道效法自然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自 2016> '重'為'輕'之根本; '靜'為'躁'的主宰
是以君子終日行 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自 2016> 是以君子時時對自身行為權衡輕重,
雖能宏觀, 但仍難作到完全超然 ('燕'應同'焉')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 躁則失君 <自 2016> 更何況諸侯還以己身看輕天下- '輕'則易失輔佐,
'躁'則容易造成領導上的失誤 ('而'同'爾')
善行 無轍跡 <自 2016> 行善應不留痕跡 <自> 轍跡: 車子走過造成的輪跡
善言 無瑕謫 <自 2016> 勸告建議中沒有瑕疵, 方為善言
善計 不用籌策 <自 2016> 不需複雜的籌謀策劃, 方為善計
善閉 無關鍵而不可開 <自 2016> 沒有關鍵鑰匙即無法打開, 方為善閉
善結 無繩約而不可解 <自 2016> 好的繩結, 沒有繩約即不可解繩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自 2016> 因此聖人以常善救人而不棄人,以常善救物而不棄物,
這就是所謂的承襲光明
故善人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 善人之資 <自 2016> 而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典範; 不善之人有成為善人的資質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自 2016> 不尊貴楷模典範, 不偏愛資質
雖智 大迷 此謂要妙 <自 2016> 這樣"大迷"般的智慧, 是"妙"的關要處
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自 2016> 知男兒剛強, 又能守護自己內心的小女孩,
將如同天下溪源般不離常德, 回歸如嬰兒般純淨
知其白 守其黑 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歸於無極 <自 2016> 知陽守陰為天下範模, 此天下範模使常德不變,
回歸無極
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自 2016> 知榮耀亦不忘受辱時, 可使心胸虛懷若谷,
當虛懷若谷, 則常德足備, I.回歸樸實 II.回歸本質
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自> (沒有死刑 是因為 那時天下沒人會犯下該死之重罪)
<自 2016> I. 樸實四散則天下將如神器 聖人用之 那麼聖人可為治世官長 因此聖人的大制 天下是沒有死刑的
II. 樸實四散(表不少人作到"復歸於樸") 到時有不少天下人能成 聖人治世可用之器
聖人用這些人作為治世的官長 因此聖人的大制 天下是沒有死刑的
III. 本質外散成各式各樣的可用之器,聖人拿來作為治世的官長
因此聖人的大制是著重不能切割的原來本質 (不偏-以免受限 e.g.不重文輕武)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吾見其不得已 <自 2016> 征戰將領想取得天下後治世, 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天下神器 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自 2016> 天下神器, 不可刻意作為, 刻意作為不會成功, 強行掌持則會失去
故 物或行或隨 或歔或吹 或強或羸 或載或隳 <自 2016> 所以只能對世間人事物因當下情況適時地應對 <自> 歔-由鼻孔出氣; 羸-瘦弱; 隳-毀壞
是以聖人去甚 去奢 去泰 <自 2016> 是以 聖人 不過份 不奢華 不豐隆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自 2016> 以道輔佐執政者, 不以武力強取天下, 世事留有餘地
師者所處 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 <自 2016> 大軍作戰之地將因人煙稀少而佈滿荊棘,
戰事過後必因過度損耗造成資源極度缺乏而凶事連年
故善者 果而已 不敢以取強 <自 2016> 因此, 善者只不過是取自然的成果而已, 不敢強取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是果而勿強 <自> 果而勿強 - 取自然成熟之果而不強行摘取
<自 2016> 自然地取得成果-不固執不討伐不驕縱不得已, 就是 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自 2016> 萬物壯盛後即開始衰老, 此稱為"不道", 世界早已步入"不道"的階段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自 2016> I. 崇尚武力的人 為 不祥之器, 萬物應會討厭這樣的人, 所以有道者不以此處世
II.崇尚武力的社會 為 不祥之器, 萬物應會討厭這樣的地方, 所以有道之人不處在這樣的地方
君子 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自 2016> 君子, 安居時著重東方(養生), 用兵重西方(肅殺)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自 2016> 武力為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 <自 2016> 當不得已而非得用到武力時, "適可而止"方為上策
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樂殺人 <自 2016> 勝戰慘烈實非美事, 若還去頌揚它, 這樣算是以殺人為樂
夫樂殺人者 不可得志於天下 <自 2016> 這樣愛好殺人, 不能讓他得志於天下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自 2016> 習俗上, 吉事趨於東方, 而凶事趨西
偏將軍處左 上將軍處右 言以喪禮處之 <自 2016> 我們應以喪禮來看待戰事 - 偏將軍處東, 上將軍處西
殺人眾多 以悲哀泣之 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自 2016> 當戰事殺人眾多時, 即使戰勝亦以喪事來處理,
以悲哀的心情來悼泣
道常無名 樸雖小 天下不敢臣 <自 2016> 常道無名 樸實雖似微小事物 但天下萬物不敢小覷它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 <自 2016> 侯王若能守道, 那麼萬物將自然地歸順於他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自 2016> 天地相應後降甘露, 無人能號令 而其自會自然地達到均衡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自 2016> 規序開始而有名份, 既然有了名份(知在世所處位置)
則將知道何處何時該停止, 知所當止所以不會懈怠
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谷之於江海 <自 2016> 道於天下(之間的關係),相當於 川谷於江海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 2016> 瞭解他人者聰智, 瞭解自己者明慧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自 2016> 戰勝他人者雖有力量, 然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者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自 2016> 知足即算富有, 不畏艱難向前行的人有志氣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自 2016> 不失其所 方可長久, 身死而精神不亡者才算長壽
大道汎兮 其可左右 <自 2016> 大道泛廣, 豈可為人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 <自 2016> 萬物依憑大道生活而大道不辭, 功成天下而大道不名
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 可名於小 <自 2016> 萬物於愛中滋養而大道不以主宰自居, 常道無欲, 可名於小
萬物歸之而不為主 可名於大 <自 2016> 萬物歸之而大道不以主宰自居, 可名於大 (由前,道性'反' =>大反為小)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自 2016> 是以聖人自始自終不為大名, 故能成其大
執大象 天下往 <自 2016> 能明瞭宇宙天地大象者, 天下傾向朝他方向行進
往而不害 安平泰 <自 2016> (因為)往此方向, 沒有害處, 世間和平安泰
樂與餌 過客止 <自 2016> 尋歡作樂, 世間誘惑, 生為過客的我們應對其說不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自 2016> 道之出口 淡無味 看它不見 聽它不著 用之不盡
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自 2016> 想要收斂 必先張開 <自> 歙-斂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自 2016> 想要弱化 必先強化
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自 2016> 想要廢除 必先勃興
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自 2016> 想要擁有 必先給與 這就是所謂的"微明" (細微的明慧)
<自> 微明 - I.細微的明慧 II.混一式明慧 (明慧chaos)
II.解是基於前文 ...博之不得名曰微....故混而為一
柔弱勝剛強 <自 2016> (須知)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自 2016> 國之利器不可示外於人 就如同 魚不可離開淵水下
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 <自 2016> 常道不刻意作為 反而能無所不為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化 <自 2016> 侯王若能守道, 則萬事萬物將會自然孕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自 2016> 孕化後想作大, 吾將以 無名樸實(無名樸質) 來安定
無名之樸 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正 <自 2016> I. 無名樸實, 亦使其少欲, 以清靜使其少欲, 天下將自我端正
II. 無名樸質, 使其欲望不引動, 以清靜使其欲望不被引動, 天下將自我端正
<自> 文開頭即述 『無名-天地之始』,故可將無名 引申為 對世間一切萬事萬物之緣起;
而繫辭下傳第一段『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動起緣生,此動不限於身動,心動亦為動
因此 無名之樸(無名樸實; 無名樸質) 應可解釋成:
『當人對世間萬物一切因緣的開端 - 起心動念的那刻,即以樸實的心境來應對看待』
上德不德 是以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自 2016> 當缺上德時才講德; 當 下德不失德時, 也不需再講究德了
上德無為 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 而有以為 <自 2016> 上德無為,是因 無從中刻意作為 處; 當為 下德時是講具體作為的
上仁為之 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 而有以為 <自 2016> 為 上仁 亦無從中刻意作為處; 但取 上義時亦是講具體作為的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自 2016> 若為 上禮 而難以有共鳴時, 則扔掉這樣的禮法
(maybe: I.上位者不必然著重上禮 II.上禮若百姓難有共嗚則宜棄之)
故 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自> 故失道才需德,失德才需求仁,失仁才需取義,失義才需講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 <自 2016> 因此 當世間不重忠信, 社會開始亂時, 才有需要講禮的跡象 <註A>
前識者 道之華 而愚之始 <自 2016> 只知禮者, 就像為'道'著上華麗的外衣, 這就是愚笨的開始了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不處其薄 居其實 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自 2016> 故大丈夫厚忠信而不薄忠信, 實道而不華道
昔之得一者 <自 2016> 自古即有此一 (易理) <註1>
天得一以清 <自 2016> 宇宙由此一得以運行不混亂 (易理 => 陽爻 => 乾卦 - 動,運行)
地得一以寧 <自 2016> 大地由此一得以安寧(or凝聚) (易理 => 陰爻 => 坤卦 - 靜)
神得一以靈 <自 2016> 心智由此一得以靈通 (易理中 後天離卦) <自> 神: 採中醫 "心主神明", i.e.心神,心智
谷得一以盈 <自 2016> I.川谷由此一得受盈貫 II.穀物由此一得以豐收 (易理 震卦or 復卦) <自> 谷: 亦有通'穀'之說
萬物得一以生 <自 2016> 萬物因一(易;e.g."1,...,1...") 而有動態之生命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貞) <自 2016> I.侯王若得此道可正天下 II. 侯王 知一(易;e.g."1,...,1...")可爭天下
其致之一也 <自 2016> 當沒有此一(易理;"1,...,1...")的話... [<自> 己推測此行'致'同'置', 當"廢棄"解]
天無以清將恐裂 <自 2016> 宇宙恐因混亂而崩裂 (maybe從現代觀點看,空間出現不當裂縫而宇宙崩裂) <註2>
地無以寧將恐發 <自 2016> I.大地恐因無法安寧而外散(e.g.熔岩漿噴發) II.因無法凝聚成類地星體而發散
神無以靈將恐歇 <自 2016> 心智恐因無法靈動而歇止
谷無以盈將恐竭 <自 2016> I.川谷恐因不受盈貫而乾涸 II.穀物恐因無法收成而糧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自 2016> 萬物恐將無法生存而滅絕
侯王無以貞 而貴高將恐蹶 <自 2016> I.侯王將因無法正天下而高位恐倒 II.侯王將無法爭天下而高位恐倒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自 2016> 貴以賤為根本 高以下為立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此其以賤為本邪? 非乎 故至(致)數輿 無輿不欲碌碌如玉 珞珞如石
<自 2016> 而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然其內心當真"以賤為本"嗎? 非也! 故一侯王至少擁有數輛(私家)車
且當中沒有車不想如玉般華麗 如石般堅硬 <自> 珞 - 石堅的樣子
反者 道之動 <自 2016> I. 反於正, 道動 II. 若反覆,則道動
弱者 道之用 <自 2016> 道 可 以'弱'為用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自 2016> 無中生有, 而天下萬物生於有 (宇宙起源)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自 2016> 上士聞道, 努力實踐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自 2016> 中士聞道 I.似有似無(時有時無) II.若現若隱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 不足以為道 <自 2016> I. 下士聞道, 將會大聲嘲笑, 道足以讓聞道的下士嘲笑 (因不懂真意)
II. 下士聞道後大笑, 道足以讓聞道的下士大笑 (因初聽真道而狂喜)
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類 <自 2016> 關於道,有這樣的建言:
以困惑的態度去明瞭道
I. 給自己有退步的空間, 於道中進步 II. 看似人生阻力, 常為道的前進動力
將道看成如"類獸"般巨大 (從中悟出道無形象)
上德若谷 有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自 2016> 以虛懷若谷的態度提升德性
以內心的黑暗面警惕自身向善
廣德沒有滿足之時
I. 建德永有缺憾之境 II. 建德不自彰顯
同理人心易變的本質, 力守內性的純真
大方無隅 <自 2016> 真正大的空間是沒有任何角落的
大器晚成 <自 2016> 大器完成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
大音希聲 <自 2016> I. 大音往往極少出聲(e.g.超級火山噴發)
II. 真正大的音量往往聲頻是非常低的 (e.g.聲下波infrasound)<註3>
III. 能對世人有重大影響的詞語 平時卻更難聽見察覺
大象無形 <自 2016> 宇宙萬象中真正大的其實是 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自 2016> 道 隱含著 天地之始 其中的原理 , 故只有道 善於借出後依能續成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自> I.有chaos 1 味道<註1>
II.有 歸納法 味道 (歸納法或可視為 chaos自我相似性 的抽象特例)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自 2016> 萬物有陰有陽, 陰氣陽氣以相互激盪來相濟 <自> 沖 - 激盪
人之所惡 唯孤 寡 不穀 而王公以為稱 <自 2016> 孤 寡 不穀 - 雖王公常以其自稱, 然卻是人人討厭的情況
故物或損之而益 益之而損 <自 2016> 而萬物或因損失後而獲得成長發展; 或作成後步入減損
<自> 暗喻I. 失敗後可從中檢討反省有益成長
功成後容易開始耗損 (e.g. 財貨,心神,健康,品性 etc.)
暗喻II. 侯王以孤以寡自損而得實益(表面自損而得實權)
然侯王得權之益常令其德損, 或難善終
人之所教 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自 2016> 人世間的宗教習俗, 我也有義務導守教化
吃惡鬼的不死古神獸-強梁, 吾將視其為教父 <註4>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自 2016> 天下間至柔之物, 於 天下至堅之物 其上馳騁
(e.g.柔軟的動物, 於堅硬的大地上馳騁)
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為之有益 <自 2016> 無跟有 同入於 無間(i.e. 這個世界)我們皆知道 有所作為 當中的益處
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自 2016> 然 無言之教化, "無為"上的益處, 天下卻少有人能知道作到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自 2016> 外名與自身哪個於己較近, 自身與財貨哪個對己份量較重
求得與失去哪個較使自己緊張受怕
是故 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自 2016> 因此, 太過執愛 其後必會心力大費, 收藏愈多 日後失去也會愈多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自 2016> 知道滿足則不會污濁 知道哪裡是該完成的目標則不會懈怠 人生如此可以久長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自 2016> 真正大的成就 是永無完美之日的, 用這樣的態度處世沒有害處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自 2016> 真正大的盈滿如同虛空, 作用無窮
(例1. 以虛心的態度來充實自己, 將對人生有無窮作用)
(例2. 粒子盈滿-塞滿幾無空隙, 易成黑洞)
(例3. 宇宙起源論之一: 虛空至極後達到某些條件時, 即產生大霹靂)
大直若屈 <自 2016> 真正大尺度的筆直, 是有曲率的
(例1. 大丈夫(正直)能屈能伸)
(例2. 直直的地平線, 大尺度彎曲)
(例3. 宇宙學假說: 筆直前進, 將回原點)
大巧若拙 <自 2016> 大巧看似樸拙 (e.g. 費氏數列)
大辯若訥 <自 2016> 大辯看似木訥 (e.g. 甘地的革命)
躁勝寒 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自 2016> 身動可以戰勝寒冷 心靜可以戰勝炎熱 而清靜可匡正天下
天下有道 卻走馬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自> 卻:兩千年前其意多為 退or拒
<自 2016> 當天下有道時, 人人避走馬糞路 - 拒作壞事or盡量避免戰爭
當天下無道時, 即使荒郊野外亦有戎馬出現 - 戰事連年
罪莫大於可欲 <自 2016> 罪莫大於渴求原欲
禍莫大於不知足 <自 2016> 不知足所引來的禍端最大
咎莫大於欲得 <自 2016> 貪求易導致重大過失 (或有暗喻: 強占將引來最大的恨意)
故 知足之足 常足矣 <自 2016> 因此, 知足的足, 亦可視為一般的下足
不出戶 知天下 不窺牖 見天道 <自 2016> 不出門亦可知天下; 不窺窗亦可見天道 <自> 牖-窗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自 2016> 外出愈遠, 所知愈少 (旁佐: 十九世紀哲學龍頭康德一生沒出遠門)
是以聖人 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自 2016> 因此聖人 不出外即能知曉 不親見亦能明白 不刻意作為而能有成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自 2016> 為學可日漸增益,
為道卻能日漸減損 (損成見,損武斷,損僵化行為 etc.)
持續減損下去, 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取天下 常無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自 2016> 想取天下 無論政事如何如何 都沒有資格取得天下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自 2016> 聖人無己成見之心, 以民心為己心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 <自 2016> 善者, 我善待他; 不善者, 我也善待他; 這就是德善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亦信之 德信 <自 2016> 誠信的人, 我誠信對待; 不誠信的人, 我也誠信對待;
這就具備了誠信的品德
聖人在天下惵惵 為天下渾其心 <自 2016> 聖人在世界一片恐慌之際, 使天下民心能團結一致
百姓皆注其耳目 聖人皆孩之 <自 2016> 當百姓將耳目專注其身時
聖人發揮安定人心的力量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 亦十有三 <自 2016> 所謂的出生入死
3/10機率生 3/10機率死 3/10依當時作為定生死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自 2016> 為什麼是這樣呢? 這是由於上天對其孕化生命的重視
蓋聞 善攝生者 陸行不通不遇兕虎 入軍不被甲兵 <自 2016> 聽聞 善近生機之人 行不順亦不遇犀虎 入軍不披武備(因沒遇敵)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自 2016> (因不遇 故)犀獸無法刺其犀角 老虎無法用爪傷 敵兵無法用刃傷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自 2016> 為何如此? 這是由於其身不處於能置其死之狀況
道之生 德蓄之 物形之 勢成之 <自 2016> 道之孕化: 蓄德 -> 形物 -> 成勢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自 2016> 因此萬物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 德之貴 囚夫莫之 爵而常自然 <自 2016> 道之尊 德之貴 囚徒為其籌謀 (e.g. 囚犯裝乖希望能減刑)
有爵位而能行禮如常,即為自然 <自> 莫之=謀之
故道生之 蓄之 長之 育之 成之 熟之 養之 覆之 <自 2016> 道對萬物 生 蓄 長 育 成 熟 養 覆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自 2016> 生萬物而不占有 為萬物運作而不自恃 長萬物而不主宰 這就是玄德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自 2016> I.萬事萬物必有因 以其因為思考準則 II. 使宇宙開始的原理-道 以其為天下本源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自 2016> 得其因 以因知其果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自 2016> 知其果 可回推其因 (如此思考)今生不會不安 <自> 殆:不安
塞其兌 閉其門 終身不勤 <自 2016> 當天道不通達時,閉門終身不勤無妨 <自> 兌:通達
<自> 人心壞自有因果, 當處在人心敗壞的濁世,勤於外實難對人世因果有任何憾動,反而易於重心朝外而疏於自省
開其兌 濟其事 終身不救 <自 2016> 天道通達時, 濟助世事 終身不需糾察他人 <自> 救=糾
<自> 易理中兌掛亦有溝通(說,悅)等含意 上兩行用兌表通達,
應隱含此二行的天道通達(的程度)至少須世人能敞開心胸相互溝通
i.e. 類似稍後所提的"德交歸焉" (I.必須以德交流 II.必須具備交流的品德)
不過這裡隱含指 世人多具交流品德方可天道通達
而稍後指的兩對極力量須"德交歸焉"方可避免爭鬥或戰爭
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自 2016> 能看到細微處 此稱為明; 能守柔韌者 可稱為強
用其光 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自 2016> 用明道之光 讓天下再恢復明亮 使人不遭禍害 這就是所謂的承襲常道
使我介然有知 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自 2016> 這忽然使我知道 行於大道上切忌斜行 <自> 施:斜行
大道甚夷 民甚好徑 <自 2016> 大道甚易視而不見, 而民眾較喜捷徑
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 服文彩 帶利劍 厭飲食 財貨有餘 <自 2016> 讓時光白白消耗 田園荒蕪 穀倉空虛
衣著花紋色彩花俏 隨身帶利劍 飲食丟棄浪費
刻意囤積財貨 (e.g.囤米伺機哄抬米價)
是謂盜夸 非道也哉 <自 2016> 這就是所謂的盜夸 此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輟 <自 2016> 善建業者不需拔掉根基重新開始 善抱產業者不隨意脫手變現
(這樣的穩定)可讓子孫祭祀不間斷
修之身 其德乃真 修之家 其德乃餘 <自 2016> 身修能使德真 家修使德有餘
修之鄉 其德乃長 修之國 其德乃豐 <自 2016> 鄉修使德成長 國修使德豐隆
修之天下 其德乃普 <自 2016> 天下修時, 德普天下
故 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自 2016> 因此 以.... ... ... 以天下的角度觀察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自 2016> 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瞭解天下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 <自 2016> 應如嬰孩般德厚
毒蟲不螫 猛獸不據 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自 2016> 鳥蟲走獸不忍傷 筋骨柔軟而握力穩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 終日號而不嗄 和之至 <自 2016> 未知人事而下體有力 此表精氣旺盛
終日號啼而不嘶啞 此為內性至和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自 2016> 知和謂常; 知常謂明; 益養生 此謂詳; 以心使氣 表強健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自 2016> 萬物壯年後即開始衰老 這就是所謂的"不道"
世間早已步入"不道"的階段 明白的人不開口
不明之人卻侃侃而談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是謂玄同 <自 2016> 此時口舌宜少動, 門窗宜關好, 相處不宜尖銳
不宜紛爭若有的話宜盡量排解, 宜藏鋒芒,
仍同修於此塵世 這就是所謂的"玄同"
故 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自 2016> 因此 不可為求得而去刻意親近 不可為求得而去刻意疏遠
不可為求得而去利用他人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不可為求得而去傷害 不可為求得而去攀炎附貴
不可為求得而去作賤
故為天下貴 於世間能作到這樣已屬難得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自 2016> 以正道治國 以奇術用兵 以不起事來取得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 以此 <自 2016> 我何以知道天下是能這樣取得的, 觀點如下:
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 國家滋昏 <自 2016> 世間忌諱甚多 民間普遍貧窮 很多人隨身帶利器 國家昏庸
人多技巧 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 盜賊多有 <自 2016> 多數人愛巧技事物 因此開始有了奇物
一堆的法令規章愈來愈繁雜 然盜賊卻愈來愈多
故聖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欲而民自樸
<自 2016> 所以聖人說道 我不刻意作為而人民自會孕化成長 我不起事而人民自會富強
我好靜而人民自會端正 我無欲而人民自會回歸純樸
其政悶悶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自 2016> 施政愈拙靜 人民愈淳樸 施政愈繁瑣計較 人民愈感匱乏
禍兮 福所倚 福兮 禍所伏 <自 2016> 當災禍來時, 福運常隨著而來; 然好運來時, 小心災禍隱伏於後
孰知其極 其無正邪 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自 2016> 誰知正邪其實並非對極 正的反面為奇 善的反面是妖 <註5>
民之迷 其日固久 <自 2016> 人們在這方面的迷思 時日久長
是以聖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自 2016> 是以聖人 有分際而對外關係不斷
平穩物價又能不傷經濟 直白而不放肆
有光彩卻不耀眼奪目
治人事天 莫若嗇 <自 2016> 治理政事 最重要的是不浪費
夫若嗇 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自 2016> 能夠不浪費, 就算早先為政事盡了心力 先盡心力即算積德更深
重積德 則無不克 <自 2016> 積德深者 任何難事都能克服
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 <自 2016> 任何難事都能克服的人 對手就無法知道他的極限
莫知其極 可以有國 <自 2016> 他人無法探其深淺者 可以當個有封地的諸侯
有國之母 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長生久視之道 <自 2016> 有了這些能當諸侯的根由 (治理政事)才可久長
這才是能根深蒂固 長生遠見 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 其鬼不神 <自 2016> 治理大國如烹海鮮小菜 只須以道臨天下 使小人無權不得志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民 <自 2016> 當小人得志有權 須使小人的神妙力量沒傷害到人民
非其神不傷民 聖人亦傷民 <自 2016> 但當小人的神妙力量傷害人民時 亦為聖人傷民時 (e.g.兩宗教間戰爭)<註6>
夫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 <自 2016> 為使兩對極力量不針鋒相對 因此(I.必須以德交流 II.必須具備交流的品德)
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 <自 2016> 擁有大國的諸侯(I.四處攻克 II.眾惡所聚) 致使天下交戰
天下之交牝 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 <自 2016> 天下間可供繁殖的雌獸 平時以靜勝雄獸 (e.g.雌獸靜觀雄獸們為己爭戰)
故應以靜為攻克之法
故大國以下小國 則取小國 <自 2016> 故大國以靜攻克小國, 則併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 <自 2016> 若小國以靜攻克大國, 則併大國
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 <自 2016> 因此 或者計劃兼併而攻克 或者直接攻克而兼併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自 2016> 大國不過欲用兼併來備儲人力; 小國不過欲入主大國來拓展人力資源
兩者各得其所欲 故大者宜為天下 <自 2016> 兩者各取所需
所以大諸侯應多為天下人著想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自 2016> 道是萬物間的奧妙 善人的寶藏 而不善之人亦能以道來保護自己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棄之有 <自 2016> 美言會在市集上傳頌 尊行亦會對人民增益
(因人們自然會有這些行為) 所以關於人的不善方面也沒啥好悲觀放棄的
故立天子 置三公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 <自 2016> 由上種種可知, 即使位居天子或三公
雖其有拱璧珍寶在手, 出門有車馬前導
都不如進入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 何不日求以得 <自 2016> 古時知此道可貴的人日欲求得, 何以如此
有罪以免邪 故為天下貴 <自 2016> 這是因為可以藉其消除自身罪孽 因此被天下人珍貴
為 無為 事 無事 味 無味 <自 2016> 將作為化成無為; 將事化成無事; 將人生的酸甜苦辣看成雲淡風清
大 小 多 少 報怨以德 <自 2016> 所獲不論大小, 所得無計多少, 皆能以德報怨
圖難於其易 為大於其細 <自 2016> 解難題須找出難題中的易解處 作大事亦須考慮細節
天下難事 必作於易 <自 2016> 世間難題 必從易解處先考量
天下大事 必作於細 <自 2016> 天下大事 亦須是細節上能作得到 大事方成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自 2016> 因此聖人不一直只想著作大事 故其能成就大業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自 2016> 輕諾言者必少信用; 若只挑簡易的作,日後所累積的難處必多
是以聖人猶難之 故終無難 <自 2016> 是以聖人必會去面對人生難題 所以最終聖人(I.無災難 II.沒有人生難題)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 <自 2016> 安定易於維持 未有徵兆前易於籌謀
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 <自 2016> 脆者易破碎 細微易散落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自 2016> 在還沒開始前即須作準備 在還沒亂前即須找出癥結來根治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 起於壘土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自 2016> 須合抱丈量之大樹 是從毫末之微開始生長
九層高臺亦是從一丁點的壘土堆建而起
千里遠的行程 開始於你腳下第一步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 故無敗 無執 故無失 <自 2016> 刻意作為者往往失敗
I. 固執者容易失去 II.執念深者容易失落
因此聖人無為,所以沒有敗不敗可言;
I. 不執著 故無所謂失去 II.無執念 故無得失心
民之從事 常於幾成而敗之 <自 2016> 一般人作事常於中途失敗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自 2016> I. 若對終點能如起點般謹慎, 則易成功 II. 若謹慎行事始終如一則易成功
是以聖人欲 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 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自>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自 2016> 聖人所想要的, 是對難得之貨不欲不貴
聖人所學的, 是如何不重複大眾所犯的過錯
以輔萬物之自然 而不敢為 <自 2016> (其所欲所學)用以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 而不敢刻意作為
古之善為道者 非以明民 將以愚之 <自 2016> 古之善(擅)於為道之人 不是讓人民學得精明算計
而是讓人民不知"尚賢, 貴難得之貨, 見可欲"
民之難治 以其智多 <自 2016> 當人民十分精明擅於算計時, 那就難以治理了 (e.g. 參與詐騙案的'智民'不少)
故以智治國 國之賊 <自 2016> 因此往往只有國賊以精明算計來治國
不以智治國 國之福 <自 2016> 不以精明算計來治國 才是國家的福氣
知此兩者 亦楷式 常知式 是謂玄德 <自 2016><註7> 此二式: 1.亦楷式 2.常知式; 若能知此二者, 就是所謂的玄德
玄德深矣 遠矣 與物反矣 然後乃至大順 <自 2016> I. 玄德深遠, 與(終將消逝的)萬物反向, 依其向而行可至'大順'之境
II. 玄德深遠, 與萬物的時間軸方向相反, 自前而後推可至'大順'之境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為百谷王 <自 2016> 江海之所以成為萬流匯聚的百谷之王
是因為江海善於利用自身的低姿態, 故能成為百谷之王
是以聖人 欲上人 以其言下之 欲先人 以其身後之 <自 2016> 因此聖人欲往上昇華 是將己言之重放在眾人之下
欲於人世中進步 是將自身的重要性放在眾人之後
(<自> i.e. 下其言 後其身)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 處前而人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自 2016> 因此聖人雖於人上而民眾不會感覺有負擔
於人前但眾人不會加害, 因此天下樂於推崇他而不感到討厭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 2016> 由於他的不爭, 所以天下間沒有什麼可以跟他爭的
天下皆謂我道大 似不肖 <自 2016> 天下人皆以為我所談的道廣大 看來與世間並不相近
夫唯大 故似不肖 若肖 久矣 其細也夫 <自 2016> 但就是因為廣大 所以看來不相近
若看來與世相近的論點 自古已久談很多也很仔細了
我有三寶 保而持之 <自 2016> 我有三寶珍藏以用來持身處世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自 2016> 一是慈 二為儉 三是不敢於天下先行作為 (e.g.開戰or先起衝突)
夫慈 故能勇 儉 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 <自 2016> 因慈愛故能如父母護子般勇敢
因節儉而能使預算發揮範圍最廣的效益
不敢於天下先行作為 因此更有時間能醞釀成器
今舍其慈且勇 舍其儉且廣 舍其後且先 死矣 <自 2016> 如今捨慈但愚勇 捨儉卻求廣效 捨後而先衝 只有死路一條
夫慈 以戰則勝 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 以慈衛之 <自 2016> 當心懷慈愛 戰則勝 守則穩固 當上天救援時亦以慈愛來護衛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爭 善用人者為之下 <自 2016> 善為士者不動武 善戰者不動怒 善勝敵則適於競爭
善用人者適合領導管理 [<自> 之下=下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 <自 2016> 這就是所謂的不爭之德 所謂的善用每個人的不同性質來發展
所謂的配合上天自古以來的準則
用兵有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進寸而退尺 <自 2016> 用兵有這樣的說法 I.忌主戰而該為客來對戰 忌進寸反而退尺
II. 忌當主導戰場而後反成客受制 忌進寸反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 仍無敵 執無兵 <自 2016> 所謂行無法被看破的行動 動手時敵人看不出後著為何
作出被對方看出規則後依能無敵的攻擊 執無形之兵
(<自> I.無有之玄 的味道 II.孫子兵法 的味道)
禍莫於輕敵 輕敵則幾喪吾寶 <自 2016> 輕敵是最大的禍害 若輕敵則我的三寶喪失效用
故 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 <自 2016> 所以當兵力抵抗逐漸增加時 被輕視的一方反而會以哀兵姿態勝出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自 2016> 我所說的 很容易理解 也很容易實行
言有宗 事有君 <自 2016> 言論須有宗旨 行事須有重心
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自 2016> I.只有無知的人 才不能理解我
知道我的人稀少 跟我有相同原則的人更是寶貴
II. 這裡所謂的無知 是指不以自我為中心來知曉世事
當愈能放下自己 那麼這樣的人對世間而言愈為貴重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自 2016> I.因此聖人懷抱美才而不受重用 (或有暗喻世人無知,所以聖人不受重用)
II.因此聖人懷抱美才而甘於平淡
知不知 上 不知知 病 <自 2016> 去知道人們所不知道的 這就是向上 不知道人們應該知道的 這就是弊害
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自 2016> 唯擔憂有此弊害 才可以沒有這樣的弊害
聖人不病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自 2016> 聖人就沒有這樣的弊害 因他將此弊害視為憂患 所以沒有這樣的弊害
民不畏威 則大威至 <自 2016> 當人民不畏威迫時 這樣就達到了大威的程度
無狎其所居 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 是以不厭 <自 2016> 不輕忽自己所住的地方 不討厭自身的來處
因為不討厭 所以不被討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自 2016> 是以聖人瞭解自己但不將自身與外界比較
珍愛自己但不認為自己比他人貴重
所以能丟開身外事物而選擇當下
勇於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 或利或害 <自 2016> 有勇氣而又冒進的人, 易招殺身之禍
有勇氣面對自身恐懼的人, 往往有活路
要知勇氣與膽量, 有時利己, 有時害己
天之所惡 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自 2016> 上天所厭惡的 有誰知道真正的緣由呢 因此聖人常遭劫難來體悟其根由
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 <自 2016> I. 天之道 不爭而善(擅)得勝 不言語而善(擅)回應
不召自來 坦然卻善(擅)於謀劃
II. 天之道 不爭卻能以善得勝 不言語卻能以善回應
不召自來 坦然地以善 謀劃世事
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 <自 2016> 天網寬廣 雖稀疏但不會失漏錯誤
民常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自 2016> 假如人民不怕死 那麼死刑無法嚇阻人民不犯死罪
若使民常畏死 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 孰敢 <自 2016> 若使民情對死亡感到恐懼 而犯死罪者 我國將執法判其死刑
那麼誰敢犯下死罪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 是謂代大匠斲 <自 2016> 時有掌管死刑者執行死刑 代其真正執行的 稱為代大匠行砍刑 <自> 斲 - 砍
夫代大匠斲 希有不傷其手矣 <自 2016> 代大匠行砍刑 很少有沒傷過自己手的
(這裡的大匠,或隱喻法網,或暗指果報 etc.)
<自> I. 喻不需因噎廢食
II. 或有過失若發生則自身須承擔過失代價 (e.g.因果)
因此若想替天行道須先衡量自身與大匠之間多少差距
民之飢 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以飢 <自 2016> I. 人民吃不飽 是因為上位者抽稅太重 所以才吃不飽
II. 人民吃不飽 是因為上位者將稅納入己身太多 所以才吃不飽
(i.e. 上位者將稅收用於己身過多而未有效地用在公眾)
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為 是以難治 <自 2016> 人民難以治理 是因為上位諸侯常在領地積極作為(e.g.擴展領土)
所以人民才難以治理 (<自> I.因民效法其野心 II.因人民須花額外心力配合)
民之輕死 以其求生之厚 是以輕死 <自 2016> I. 人輕言死亡 是因當生存條件達到一定程度的豐厚 此時才會輕言死亡
II. 人民輕死 是因當有求生之重時 所以才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 是賢於貴生 <自 2016> I. 當眾人有生存危機時 將會更看重生命的尊貴
II. 因此犧牲生命的人(e.g.義士) 往往比一般人(貴生)有更高的評價
民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自 2016> 人還在世時柔軟而質弱 只有死亡才會讓肉體堅硬僵固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自 2016> 草木萬物亦皆是當有生命時才是柔脆 只有死亡才會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自 2016> 所以堅強常為走向死亡的途徑 柔弱者常是生存下來的
是以兵強則不勝 木強則拱 <自 2016> 因此兵強反而難達到真正的勝利 與木強易彎拱是相同的道理
強大處下 柔弱處上 <自 2016> I.(戰略位置)強大處下風 柔弱處上風 II. 以強大對兵弱之諸侯; 以柔弱對兵強之諸侯
天之道 其猶張弓乎 <自 2016> 天道就如同張弓般相同的道理
高者抑之 下者舉之 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與之 <自 2016> 太高的狀態會將其抑制 太低的狀態會將其提升
太過的狀態會將其減損 不足的狀態會將其援助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自 2016> 天之道 將有餘的地方減損來補不足的地方
人之道 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 <自 2016> 人道就不是如此 而是反拿不足的一方減損來獻給有餘的一方
(此即為前頭 聖人不屑的 人之道)
(古例: 拿不足的農民穀物給諸侯)
(今例: 金融風暴時往往拿人民的課稅去補貼肥貓CEO)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 唯有道者 <自 2016> 誰能將有餘的一方奉獻給天下 只有道能如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功成不處 其不欲見賢 <自 2016> 因此聖人治理時不濫權 功成不居 反而讓他的不欲受人尊重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其無以易之 <自 2016> 天下間沒比水還要柔弱的
但攻堅再怎樣強的人都無法戰勝它 無法改變它
故 柔勝剛 弱勝強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自 2016> 因此 柔勝剛 弱勝強 天下沒人不能理解 但卻沒人能夠作得到
是以聖人言 受國之垢 是為社稷主 受國不祥 是謂天下王 <自 2016> 是以聖人說道:
I. 承受一國塵垢的人 是國之諸侯
遭受國家不祥惡業的人 是天下的王者
II. 一國諸侯 於獲其國(因爭權)而滿身髒
天下王者 四處爭收國家因而易有不祥的果報
正言若反 和大怨 必有餘怨 安可以為善 <自 2016> 直言往往有反作用力 即使能因此調解大怨 也會留有餘怨 難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自 2016> 是以聖人 即使有索償的左聯憑證 亦不向人追究 (<自> 比喻聖人有原諒的美德)
故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自 2016> 因此有德之人是審視自己欠了人家什麼 無德之人是檢視他人欠了自己什麼
<自> 徹 - 周代租賦制度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自 2016> I. 天道雖然無親疏 但經常伴隨在善人左右
II. 天道雖然無親疏遠近 然而善人左右伴隨著 常(知和,常德,常自然...等)
小國寡民 <自 2016> 當諸侯治理的國小, 那麼人民也宜少
<自> 己以為此四字重心應是著點在人口密度不宜大,以利資源分配,當個人能分配到的資源較多時,自然少爭戰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自 2016> 雖有什伯軍隊編制的武力但備而不用 使民重視生死而 I.不遠遷 II.不遠征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自 2016> 雖有舟車 但無乘坐必要
雖有裝甲兵力 但沒有陳列的時機
使人民日常生活再用結繩 <註8>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自 2016> 甘於自己吃的 喜歡自己穿的 安於自己住的 於風俗樂在其中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自 2016> 諸侯之間無戰事 所以與鄰國間只聽有雞犬相嗚
I. (兩國相遙之)人民一生(因不打仗而)無往返
II. 人民終生無往無返
<自> I. 古時交通非常不便,一般百姓沒事多半終生不離家鄉
II. 此處亦與先前所述『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相應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自 2016> 實話人常不喜歡聽 人喜歡聽的往往不是真話
善者不辯 辯者不善 <自 2016> 當一個人立意良善 說出來的話往往不需辯駁 而詭辯之人往往不是真心誠意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自 2016> 真正求知的人不求博雜 而所學博雜的人常難真正理解所學
聖人不積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自 2016> 聖人不囤積 為他人則聖人愈充實 給與他人則聖人愈豐富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自 2016> I. 天之道 利萬物而不相害
II. 天之道 使時空順利運行無阻礙 (害-妨礙;阻礙)
III. 天之道 讓萬物順行無阻地自然發展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自 2016> I. 聖人之道 為(眾)利而不爭(己)利
II. 聖人之道 為天下而不爭天下
全文完,註釋等在後
<註0> Concrete Mathematics 具體數學 GRAHAM & KNUTH(高德納) & PATASHNIK
雖此書前言說是(冷戰時期)放在Stanford大三大四每年約只50人挑戰(大師級電腦數學課程,挑戰者多為研究生)
如今說是研究所程度應不為過 ( 己沒看完且有些地方似懂非懂... ^_^! 汗...)
(以前被另一本冷戰時期教本深深地打擊過
Linear and Nonliner Circuits - Leon O. Chua & Charles A. Deseor & Ernest S. Kuh
Berkley放在大三教,一些學校老師怪怪地放在大二必修,這本我也同樣沒挑戰成功...)
某天在電視上聽學者說過去這些八零年代出的冷戰系列大師教本挑戰成功者少
但成功通曉的畢業生大多在NASA或五角大廈或其相關單位工作
不知真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好奇的讀者可找來看看
(此類書籍多數原文前言會出現類似對國防部致謝字句
自推測這些八零教本應是為了搭配星戰計劃出的加強版
找不到夠多的通曉達人我想是星戰計劃失敗的主因之一 :b)
<註X> 於後機械論時代, "恍惚"甚至能比"量子力學"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意志"論述空間
至於如電子般的基本粒子為何有如此似有若無的狀態,
目前有物理學家推測是因這些粒子在不同的平行宇宙間周期來回穿梭
故而這些粒子呈恍惚現象 - 既是粒子亦為波
<註K> 王(知王德)從現代的觀點來看為: 知曉如何適時適性地領導統御(or適時行合宜之權)
如今(2010s)正好就有反例
世界上一堆經濟官員即是不懂常容, 無法體會萬物循環之常理 (不知常)
=> 不知道怎麼適時行合宜之權才會對人民最好 i.e.沒有王德
=> 用QE印鈔來買債這種不自然方式來干涉影響經濟循環, 使得一堆經濟指標反常地愈來愈高 (妄作)
=> QE多印出來買債買資產的錢大多只往富人口袋移動
=> 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i.e.離天道愈來愈遠 (凶)
<註T> 以上種種, 作者或亦想表示其所述的"恍惚"不限存於空間中, 亦展現在時間中
i.e. 時間軸上亦有恍惚 (時間軸上的恍惚 => 自由意志?!)
此處的恍惚, 在時間軸上, 與一般所認知太極亦相呼應 (太初有太極, 太極生兩儀-陰陽,無有)
但若究太極生兩儀, 亦從時間擴展至空間來看, 則太極無所不在
i.e. 太極為恍惚的一種or太極即為恍惚or 太極 → 恍惚 → 陰陽 (而'→'可逆)
另從更廣範圍來看, 無論是近物大尺度相對論所描述宇宙現象, 或是近物小尺度量子力學描述的粒子現象, 時間與空間的分別亦為恍惚
<註W> 雖有版本為: 故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然從 郭店楚簡 開始,即採 ...王亦大...
<註A> 注意! 這裡看似反儒, 實則不然!
因前面已述及 不道早已-世界早已步入'不道'的階段(失道失德失仁義)
所以這世界目前是需要講禮的(儒家)
此處是提醒讀者不要著重在禮的表面 (e.g. 看似文明人,實則內在心性失道失德失仁義)
("不道早已"其後又再重提一回,或可推論作者對於有形世界的未來也許不是那麼樂觀)
<註1> 注意易是指易理, 是卦爻所涵蓋的宇宙現象
此 一(易) 亦通 chaos 1 - 傳崇註的金剛經淺釋 (金剛經版本為鳩摩羅什譯)所述『無明』、『了無一法』的另層含意
e.g. Kn(1,1,1...) mapping 繁分數(連分數, continued fractions)
=> fib. 自然現象, 宇宙運作的數學根基 (自我相似性)
=> 把continued fractions更抽象普偏化的疊代內涵
=> Mandelbrot set
<註2> 道理類似物理學家思考將定值的光速參數值改換後宇宙會變得如何
同上行般, 應可用電腦模擬 (或許已有科學家如上般用電腦模擬玩過了)
<註3> 此II.解亦是基於前文 ...聽之不聞名曰希...故混而為一
自推測東漢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或與"大音希聲"觀點II.相通,
也許是利用與聲下波共震而達成偵測作用,
除容器大小質材薄厚等考慮因素外,
甚或連置放地點(or置放台)都要納入共震考慮
地動儀在八卦中心,其地盤八方對應相關共震腔 (未查到相關史資,純推測)
而地震儀周圍乾坤震艮坎離兌巽八方位下亦各有共震腔,
故若與聲下波共震,其腔會比地表震波原本所需要的能量小很多,即能使候風地動儀作用
(空腔有可能是天然亦有可能是人工建物 e.g.古希臘或古羅馬的廣場無mic.,利用其形達到極佳的傳音效果)
e.g.
設空氣中音速約340 m/s (便於計算四捨五入), 地表傳速4500 m/s
設若地震產生頻率約10之聲下波,此聲下波之 波長 34 m (同源地表震波之波長為450m)
共震駐波約其半須達17m 那麼一共震腔之曲率半徑約八九公尺即可
(未查真正地震最常出現頻率為何 - 粗估取傅利葉轉換F.T.頻譜下最大能量的頻率最宜)
(未深究地震,也許此頻率不固定,其或用經驗法則來找出最適空腔大小)
此外 LFV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低頻震動) 亦會產生聲下波,
廣義來看,兩者在數理上為同性質之波動方程式,能量皆大且傳得遠,然人卻不見得能知覺
順帶一提,目前醫學上已指出,大能量LFV易使人血壓增高甚至增加白血球數量,進而違害人體健康
這些低頻東東為何能量大到某程度時就會傷身,最主要還是與動物演化有關,
有些天災(e.g. 地震,火山爆發, etc.)出現前先會有這些低頻徵兆,故會對這些低頻徵兆萬分緊張的動物易先逃跑存活,較不易絕種
不少國家已對LFV限定其值,若超標則視為污染 (LFV pollution - 低頻震動污染)
雖然如此,由於LFV產生的聲下波能量雖大但無法被人耳聽到,故即使健康嚴重受損但其中大部份人無法察覺得知主因為何
目前已有基於上述原理作出的武器
若能大規模大範圍調查測量各處LFV,搭配當地住戶的健保資料庫,作大數據分析統計,
則應會發現住所LFV振幅能量等(e.g.住戶於家中每半小時LFV均值 取最大時段)與住戶病痛(e.g. 看健保次數, 發炎指數 ,etc.)呈高度正相關
因對身體健康影響甚巨,故對住屋LFV充分揭露,應會成為不少住戶購房租房的重要參考
<註4> "人世間的宗教習俗, 我也有義務導守教化"(人之所教 亦我義教之) 是重點
以神獸強梁為教父 應不過是兩千多年前(或只是作者所在當地)的習俗
套今情況, 道家的人若身在美國, 多半會信基督教; 身在菲律賓, 多半會信天主教 (i.e.順應當地風土民情)
道教也是基於相近態度, 所以神明應時應地而有所不同
<註5> 對"正復為奇"有疑問者可參考孫子兵法
若讀者不能體會"善復為妖", 可參考拙著短篇小說"怎麼會是我"
小說中的'我' 即是因為 '妖'-站在善的對極 而下地獄
(就佛家而言是為『著相』- 著『眾生相』: 厭惡地球人到相當程度 => 著眾生相 => 妖)
小說主角雖沒自殺; 但若自殺,則可視為 '妖'的具體實踐
[ '愛'不見得與善相關(因人而異) - 小說裡出現的愛即生於善的對極處 ]
善的具體實現例:聖經裡耶穌知人不好,未來自然走向滅絕,但仍愛世人(既慈且仁),為人佈道受難
<註6> 此在兩對極立場 - 例如兩宗教間的對立尤其如此: 一宗教的神與聖人, 常被另一宗教看成鬼與小人; 反之亦然
<註7> <自推測>
I. 亦:通'奕'時作'累'解; 楷: 法式
故 亦楷式 極可能為 累積範模之法
除歸納意涵外; 此處應更有 將 111111... 抽象取法意涵 i.e. 亦楷式 為 "易理所含宇宙規律"其中應用法則
常知 = 知常
II. (尚未有I.之前的想法, 其後以為可能性較低)
可能 II-i. 分法
1.亦楷式: 可能是指 "道者萬物之奧 ... 無執 故無失" ,以此段內容為範模即為 亦楷式
2.常知式: 可能是指 "民之從事...不以智治國 國之福" ,以此段內容為範模即為 常知式
可能 II-ii.分法
1.亦楷式: 可能是指 "民之從事 ... 而不敢為" ,以此段內容為範模即為 亦楷式
2.常知式: 可能是指 "古之善為道者...不以智治國 國之福" ,以此段內容為範模即為 常知式
<註8>
I. 結繩較自然 不見得是指須捨棄文字 小時候在學校有玩過中國結應都會感覺到結繩亦能訓練到腦袋
且用其記事不用耗費資源; 當時用結繩計算訓練出的數理人材或許比文字計算好一些(如同現代小學
生作數學作業若頻按計算機而不用筆算, 那數理邏輯通常較差些; 而用心算又比用筆算的學生, 數
理強些可能性較大; 而用結繩計算的學生, 數理較強的機率應會高於筆算, 低於心算 <此由己長期
數理計算推測, 可惜現代難以實際證明>)
若有人研究珠心算家的腦運作, 其應會與不少西洋棋職業棋士類似, 較偏向用在大腦處理影像的部份
若用結繩計算則應會較類似數理上的演算法訓練(珠心算等可用實驗證明,然結繩於現代已難驗證)
II. 作者亦可能認為用結繩算術比用國字算術有效率又節省資源才會這樣說(尤其當時造紙術尚未發明)
家父小時學過純國字算術, 聽時覺得繁雜, 其算式比阿拉伯數字表出的式子長很多(至少多倍空)
我想作者如果看到紙張與阿拉伯數字, 可能就不會覺得結繩十分重要了
(maybe or maybe not 畢竟即使有造紙術但最初紙張我想應不算便宜)
III. 結繩記(計)事, 以繩為時間軸來思考, 有助於對choas的理解
<註9> "自然通史和天體論" 康德1755年發表
跋:
當初是因為讀孫子兵法 文中的 形'名'是也, 所能找到的解釋與己心中所想總有些出入
想起道德經裡不時出現的'名', 隨即重讀, 發覺跟以往在學體會有大大不同, 所以開始嘗試寫譯文
道或許在西元前五六百年或更早時指的是天上規律周期往返的某特定彗星,
然歷經數百年思維上抽象化與一般化(generalized)的過程中, (e.g. 反者 道之動)
'道'已具有哲理上的普適意義
己以為道德經與論語的一(易理, chaos 1)其實本質相同
只不過孔子較注重把它用在人(仁)上
道理就跟工微與商微本質相同(都是微積分),
只不過理工學院較著重用在工程或物理上, 商學院較著重把微積分用在經濟學上
兩千多年前, 無論是希臘哲學還是中國哲學, 都是科學的先驅
有些地方用現代話語重新詮釋, 當初道德經或沒想得那麼現代 (...亦或若干年後某人覺得應該想得更未來...)
然用現代知識重新詮釋應不至於違背其中哲理(希臘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亦常如此)
在二十世紀近代物理出現之前,
最初描述星系星雲起源最正確者當屬康德 <註9>
而描述宇宙起源最正確的,應當就屬道德經了
須有時空梯度(gradient)才有能量 - 昔日物理學習計算中不時顯示此理卻無所感; 道德經倒讓己對其有較從前更進一步的體會
雖把前人未看到(或有看出但未明說)的數理部份解釋出來(非己比前人聰慧, 套句老話, 不過站在巨人肩膀爾)
然亦不須只專注在科學部份, 而忽略道德經對世界人生等整體觀點
不管世人能否接受
註釋道德經是此生至今對己最滿意的事
我想我會用不同方式散布
歡迎指教, 若原文有誤或版本不一致還望告知
譯文依哲理邏輯看哪些地方尚須修改或補充
雖原文以今本為主, 但若認為根據前人所述須改譯文, 其出處還煩請盡量附秦漢前的(含秦漢)
若是依據漢後近兩千年來哪位大師說的如何如何...請原諒我也許會自動忽略
自覺多許尚待改善,然以大成若缺寥以慰己,如老想著改進則永遠都出版不了
觀有所得者,推薦"金剛經淺釋"-傳崇註;其中有交集相通的原理與邏輯